上一版/ 12 版:晚报十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雪卦台 雪麦积 雪西湖□刘建宽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21日    来源:天水晚报

  我爱下雪天,既爱雪花飘飘,又爱茫茫洁白。风惊雪舞,也能勾起我的回忆……
  记得那是1989年正月十四,瑞雪纷飞,凛凛寒凝。下午四点多钟,我约上电视台的郭大洋向卦台山出发。当年三阳川不通班车,雪滑路窄,捎脚车把我们拉到渭南。巧得很,碰见卦台山文保组的张维宽,他便从吴家村发动了六七位老乡,扫雪铲路扛设备,一路顺风到山上。山上不通水不通电,吃住条件清苦得很。
  大雪继续下着,我和大洋暖在一间厢房的热炕上,在一盏油灯下,采访了保存伏羲八卦木图的吴有忠老人。夜间12点左右,有人喊“八卦上山了!”我们七八个人下炕向新落成的大殿走去。正值午夜又是鹅毛大雪,大殿前站着四五十位老人,胡须和身上沾满雪片,个个像风雪雕塑的人像,迎雪而立虔诚得很,也震撼得很。廊檐上挂着两盏煤油汽灯,高亮的灯光与雪光照得山场通明。只听吴成义老人一声喊:“开始,起!”60多个黑药铁炮、20几串快响鞭炮、10几杆乡土唢呐,还有两台大鼓齐声响起,钟磬和鸣,气势非凡。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八卦木图,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质朴的卦台山乡民祭祀。
  黎明即起,我站在山门前,从山顶上看三阳川,皑皑一大片,皑皑的村庄房屋,皑皑的山川梯田,洁白大世界,茫茫自荡荡。雪也为丰年报了个好消息,田野难分路,千山不见痕,满川的麦田只顾吸吮天空赋予的乳汁,准备着明天更加动人的孕育。
  不一会儿,奇妙的景像出现了:白色的积雪、黑色的行人,从吴家、霍卢、张石三面的四五条山路上,形成四五条蜿蜒涌动的人流,踏雪向卦台山攀登而来。将近两万人拉开了自1963年以来的首次卦台山庙会序幕,这是难得一见的景观。
  2002年正月十五,是“雪打灯”的日子。上午雪飘不止,山川素裹。我顿生念头,想看一眼大雪覆盖的麦积山,就冒雪上山了。赶到瑞应寺的院子旁边,发现山馆前面有一位文管所的中年研究员坐在山场上,如驼坐披雪不语的僧人,眼前放着一瓶陇南春烧酒,正自斟自饮,与山对视,陶醉其间。我也望着“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的景致,感受着大雪为麦积山平添的一层神韵,感受到雪花的抚慰,感受到远离喧嚣与烦恼的欢心。
  细瞧瞧,大雪之后,麦积山好像才凸显出它“麦垛”的质感,雪裹麦积,山如玉簇,林似银装。它真是一处神奇的所在。山型、雕塑、神龛、栈道所绽放的佛国意象,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是不同于世俗的世界的。
  雪中境界,我觉得最有味道的便是雪麦积。
  还记得,2008年的腊月初一,杭州已三十多年未见下雪了,那一天却突降大雪,并且连下三四天,实属罕见。人们兴奋异常,纷纷拥向西湖,想亲身感受湖心亭看雪的体会。我曾见过雨西湖、夜西湖,当然不能错过雪西湖的玉树琼枝,晶莹剔透。
  先是绕湖骑自行车一圈,用了70多分钟。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的一片。我站在岳庙前的亭子边,看见石阶上都厚厚地堆满了雪,亭前的树上,雪积得很重,旁边有几十株山茶花,正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那花朵有堕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使人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再走到苏堤上,好像堤冻银沙如种美玉,雪飞地上如天散花。此时此刻,沿堤柳雀无声,流水不动;庭台楼阁,花木桥舟,都变成了臃肿的轮廓,把西湖变成了一派高缀点蕊的雪韵胜境。
  多少年过去了,现在细细想来,好像雪就是冬天的灵魂。不同时代、有不同心境,给人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精神。
  雪卦台是伏羲结绳画卦,文明肇启的地方,让人倍感亲切;雪麦积,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东方雕塑馆,使人犹为自豪;雪西湖,是城中湖,西子素颜,分外妖娆,人生最忆是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