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3 版:晚报十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春天,拜谒赵充国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3月18日    来源:天水晚报




□薛雨青
  在春光里,我怀着愉悦的心情,和几个朋友一起来到闻名陇上的西汉名将赵充国陵园,拜谒赵充国,感受历史的风云变迁……
  赵充国陵园,位于清水县城北一公里处的牛头河西岸的李崖村石佛坪。园内青松翠柏、草坪花坛、四季常青、景色宜人,将军土冢、宋墓群、碑廊、碑亭等错落其间,集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于一体,成为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圣地,1962年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充国陵园历史悠久,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据史料记载,陵园始建于汉,历代都有增建,辟祭田,修祭殿,栽柏树,勒石刻碑,铭其事迹。墓区现遗存有圆锥形土冢,冢前有碑亭两座,为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汉后将军营品侯公讳赵充国之墓”和道光年“汉故将军营平侯之墓”的石碑。整个陵园建筑典雅肃穆,气势恢宏,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墓区现存历代石刻碑廊,宋墓群等省、县级文物保护点十多处,是省内外宾客观光旅游和赵氏族系寻根拜祖的圣地之一,也是清水历史文化的窗口阵地之一。
  一天早晨,我们一行几人沿着轩辕广场向西大约行走600余米,向北过了牛头河大桥,老远就看见高高矗立着一座坐北朝南、雄伟壮丽的牌坊式大门,上面镌刻着“赵充国陵园”几个遒劲的大字。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高大的陵园脚下。沿着大理石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上,春天的暖阳照在我们身上。站在正门口台阶上,向内望去,只见在一株株高大苍翠的松柏掩映中,矗立着赵充国将军汉白玉雕像。将军头戴簪缨,一身铠甲,身佩长剑,手持符节,昂首挺胸,斗志昂扬,目光炯炯,望向远方。
  穿过大门,石砌的小道旁,古柏参天,绿树环绕,把这里点缀得庄严肃穆,时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更衬托出陵园的清幽。沿着石子铺就的小径再往前走,有一个直径约数十米,高高隆起的黄色土堆映入我们眼帘,这就是赵充国将军的墓冢,上面绿草丛生,迎春花黄灿灿盛开在周围。四周蓊蓊郁郁的古木翠柏,将墓地遮得严严实实,阳光几乎照不到地面。据陵园管理人员介绍,赵充国墓最早建于汉朝,宋代又置了祭田,广栽松柏,建立祭殿。清嘉庆、道光年间,诏谕大规模修葺,现存的墓碑皆为清代遗物。墓冢左右两边,各有两座亭子,红柱碧瓦,飞檐翘角。一座亭子内立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赵充国颂”碑刻,另一座内立“北周天和二年鲁恭姬造像碑一通”,大石碑上铭刻着赵充国将军的丰功伟绩。西面为碑林区,有一座长廊,绿瓦红柱,雕梁画栋。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古代石刻碑廊,大小不一、高低不同的碑碣造像,整整齐齐排列着,氤氲着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沧桑。东面为地下宋金墓群博物馆,建有宋金高浮砖雕彩绘墓四座,使赵充国陵园成为清水乃至甘肃一处重要历史遗存。
  赵充国(公元前137-公元前52年),字翁孙,西汉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陇西上邽(今清水县白沙镇)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为人沉勇,有谋略,通晓兵法,熟悉周边各族事务。在当时屯田政策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少年时仰慕将帅而爱学兵法,并且留心边防事务。早年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被选为羽林军,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戎马生涯。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赵充国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被围,他率壮士百余人突围,身负二十余创,贰师大军以此解围。后被提升为中郎将和车骑将军长史。昭帝时赵充国数次率兵征战,屡建战功。历迁中郎将、水衡都尉和后将军兼水衡都尉。昭帝死后,与大将军霍光册立宣帝即位,封营平侯。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匈奴单于率骑兵十万余人,陈兵边塞,至伏奚、卢山一带,攻击西域吴孙等国,宣帝任命赵充国为蒲类将军,出援西域各国。次年正月,他率三万骑兵出酒泉,配合乌孙等国,打退匈奴,安定了西域。此后,朝廷又派他统领四万余骑,驻屯于五原、朔方、云中、代哪、雁门、定襄、北平、上谷、渔阳九郡,长期守卫北部边疆,使边郡得以安宁。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游牧于青海湖一带西羌先零部酋长反叛汉朝。七十三岁的赵充国,不顾年迈,向宣帝上书,自请为将,出征平叛。他率领一万多骑兵先到了金城,渡过黄河向北进军,很快击溃先零羌。然后他向皇帝上奏“屯田之策”,即撤退骑兵,留一万步兵在边郡屯驻,并且从事农垦,以农养战,以战护农,兵农一体,安边自给。
  赵充国的奏章到朝廷后却遭朝廷再次否决。但他不以个人荣辱得失为重,以国家和士卒的性命为重。为坚持屯田之策,秉笔直书,极言利弊,三次上书皇帝。赵充国不顾自身安危力呈意见,终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汉宣帝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他的屯田计划得到朝廷和群臣的批准和认可后,便率领汉军将士,一面防守边疆,一面屯田。很快,汉军将士就新修水利,开垦荒田,营造桥梁,修筑道路,于次年春就播种了粮食。由于将士们大部分来自内地,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因而当年就使粮食获得了大丰收,解决了军队的给养,免除了内地人们长期输送军粮的劳役负担,使军队得以长期驻守边疆。不久,许多羌族部落都归顺了汉朝,平定西羌大获全胜。他回朝廷后,仍任后将军。朝廷每有“四夷”大事时,赵充国还常常参与兵谋。
  赵充国病逝世后魂归故里,葬于圭卜山之阳(今清水县城西北的李崖)。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朝拜。将军墓前,绿油油的草坪,烂漫的樱花,紫色的香花槐散发着清幽的香味。
  在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之时,正是一年中探幽访古和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赵充国陵园内迂回曲折的青砖小路上,游人如潮,景色秀美。但整座陵园庄严肃穆,分外安静,没有喧哗声、没有嘈杂声。游人们或驻足仰视赵充国塑像,或细细辨认石碑上的字迹,或用手机拍照留念,或凝神欣赏园中花草树木,或站在将军墓前,沉思历史的风云变迁……
  桃花灼灼,麦苗青青。高高的墓冢前,那高大的古槐和汉白玉雕像,默然无语。山脚下,那日夜奔腾不息的牛头河水,仿佛诉说着千年的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