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发苜蓿芽
天水晚报
作者:晓理
新闻 时间:2022年04月27日 来源:天水晚报
□晓 理
大地回暖,远远望去,河边草色微青,岸柳烟雨迷蒙。一派萧索之中,蓦然现出一片显眼的绿色——那定是一块焕发了生机的苜蓿地。
苜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形似三叶草,开紫色小花,原是牧草。但对我来说,它更是一种美食,是记忆里抹不掉的乡愁。
李时珍《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李时珍所记之大宛,位于现土库曼斯坦国境内,历史上我们称之为“西域”。由此可考,苜蓿从汉代时,便已在我国生根落户。四五十年前,我老家多盐碱地,不适合庄稼生长,但苜蓿既耐旱涝,又不怕冷热,还能改善土壤,所以多有种植。每年春天,到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地里的苜蓿也开始发芽,在微微细雨中,为苍凉的大地披上一层绿装。
那时食物匮乏,开春时节更是青黄不接,于是人们便盯上了地里的苜蓿。大片的苜蓿地归生产队集体,不能随便采摘,人们只能去头年开垦了的苜蓿地里寻找残留的苜蓿,往往转悠半天也掐不到几把,倒是荠菜、蒲公英、野韭菜之类还能挖到一些。尽管苜蓿有限,也可打打牙祭。巧手的主妇们把苜蓿择洗干净,放点盐,掺和在玉米面里贴饼子、蒸窝头、做菜团子,有种别样的清香。
那时生产队种植苜蓿,既是为改善土壤,也为给牲口提供青饲料,所以几乎每年都会有苜蓿地复垦。如果有天队长放话:某块苜蓿地“放闸”了,闻听消息的村民们会高兴得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男女老少齐上阵,一窝蜂涌向苜蓿地。苜蓿在春天生长极快,仿佛一夜春风就能将它催生出新芽,因此一连几日,苜蓿地里都会出现采苜蓿的身影。采回来的苜蓿多,人们终于可以大快朵颐了:将发好的豆嘴剁碎,和苜蓿一起包饺子、蒸包子;烙大饼,抹上自制的黑酱卷着生吃;炒菜吃、凉拌吃;将苜蓿用水焯过,挤干水分,蒸玉米菜团子……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这些就算是难得的美味。
如今,家乡的土地早已成为良田,人们也一年四季新鲜时蔬不断。苜蓿,这让人口齿留香的美食,永远让人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