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6 版:晚报十六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做一个通情达理的好家长需要不断努力和学习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5月18日    来源:天水晚报



  过分控制
会形成孩子的厌恶刺激

  与孩子“通情”,首先要把孩子看作是需要被尊重的自由独立的个体,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要意识到,孩子不应是家长管控的对象,而是一个自我发展的主体。家长的过分控制和过度卷入,会打乱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妨碍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意愿。
  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由于孩子是家长最关心的人,很多家长会用揠苗助长的方式去管理孩子,逼迫孩子“学好”,但结果很可能是,家长的控制变成了对孩子的厌恶刺激。面对厌恶刺激,孩子自然出现欺骗、暴力反抗等各种逃避行为。
  因此,做一个“通情”的家长,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自主、自身独化的个体,顺其自然,尊重天性,以儿童的视角为视角,把自己看作是孩子成长的条件,而不是孩子的救世主。虽然家长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但并不因此而有权利去控制和左右孩子,更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工具。
“不管是管”
为孩子“自我管理”创造条件

  家长如何才能做到“通情”呢?“不管是管,主动满足”是最好的原则。管理孩子写作业是让很多家长头疼的事儿,很多家长会反复提醒孩子写作业,并紧盯着孩子写作业的过程,连孩子上厕所、抠鼻子都要干涉,这就导致孩子认为写作业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家长的事情。但其实,如果家长“不管”,不去提醒孩子写作业,也不去管孩子是不是完成了作业,到了需要交作业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会意识到写作业是自己的事。所以家长的“不管”是在给孩子的“自我管理”提供条件。
  “不管是管”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家庭成员之间。一个家庭中,如果总是妈妈在管理孩子,那么爸爸就不会插手,因为实际上爸爸并没有管理孩子的机会。经常会有妈妈责怪爸爸不管孩子,但其实,如果妈妈放手不管一段时间(一个星期内),就会发现爸爸管理孩子的行为有所增加。家长对孩子管得过多,实际上是在抹杀孩子自律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实际上是孩子自身独化、独立自主发展的必要条件。
  “不管是管”并不是对孩子不管不问,而是家长要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专制管理的权利。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孩子就独立自主了。
“主动满足”孩子的要求
遵循几个标准

  当孩子对家长有所求的时候,家长又应该如何应对呢?最好是做到“主动满足”,但要把握好三条标准:心理标准、时机标准、操作标准。
  主动满足的对象是孩子,因此满足要以孩子的心理为标准,家长满足的应该是孩子真正需要和想要的东西。但是在日常管理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往往不是以孩子真正的需求,而是以自己认为的孩子的需求为标准去满足孩子。比如孩子想要红色的玩具,而眼前只有绿色的,这时家长可能会觉得买绿色的玩具也是一样的,但其实孩子的愿望并没有得到满足。
  家长应该什么时候满足孩子?把握好满足的时机,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关键一环。比如当孩子见到某个东西时两眼放光,或者对某个东西爱不释手,或者用语言表达出了对某个东西的需求,这个时候就是满足的时机。
  第三个是满足的操作标准。具体来说,家长应该“主动、大方、无条件”。既然家长想要在恰当的时机满足孩子,让孩子得到他想要的,就要主动大方,不要讲条件,不要说“你写完作业才可以”这类讲条件的话。
  当然,在日常管理孩子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不符合以上三个标准,就是当家长拒绝孩子的要求时,孩子出现了问题行为,比如在地上打滚、哭闹,这时家长反而不能去满足孩子。因为这涉及行为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不能强化问题行为。这也就是满足的排除标准。
  当家长掌握了主动满足的标准,给了孩子自主权,给了孩子自身独化、独立自主的机会,家长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感到从容。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
要合情合理且可行

  做一个好家长,还必须做到“达理”,“达理”指的是“合理要求”。
  家长要帮助孩子成长,但不是替代孩子的成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有适当的管理和控制。作为家长,应该对孩子的基本能力有所了解,所以要求孩子做的事情一定是孩子有能力做的。而且不要轻易认为自己对孩子发出的指令或提出的要求都是孩子能够做到的,有时只是家长认为孩子能做到,而实际上孩子不一定有这个能力。家长对孩子了解得越多,发出的指令会越有效。了解孩子没有捷径,就是要和孩子“摸爬滚打”在一起,要花时间去观察,并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各种试探,才能摸清孩子的底。
  给孩子布置的任务,家长要掌握时间,不需要孩子用太长时间去完成。家长需要花时间了解孩子,才能衡量出孩子对某项任务的耐受时间。
  如果给孩子布置的任务是孩子有能力做的,而且做起来不难,时间对他来说也比较短,但孩子仍然不愿意去做,这时家长可以辅助孩子去完成。比如,家长要求孩子把他丢在地上的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这个指令孩子有能力做,做起来不困难,需要的时间短,但孩子就是不去做,这时家长就要手把手地辅助他,和他一起把香蕉皮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
“通情达理”
需要不断努力和学习

  做一个“通情达理”的好家长,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努力。
  首先要自我管理,以身作则。当看到孩子身上有某些问题时,家长应该先扪心自问,自己身上是不是也有这些问题。先正己身,才能做好榜样。
  其次要修心养性,提高包容度。每个人都应意识到,别人和自己是不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认知和情感态度。如果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才是对的,就容易和别人起冲突。冲突的过程是不好的,但是冲突的结果有些时候是好的,它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意识到别人的不同。冲突能够提高每个人的包容度。而且包容不是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需要在生活中历练。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冲突,并在这个过程中修炼自己的包容度,这样的包容才是真包容。
  此外,要善于学习科学处理问题的方法。管理孩子有很多技巧,其实都包含在应用行为分析领域。应用行为分析学总结出了很多能够行之有效地改变人们行为的措施和途径,家长不妨也学习一下。
  ◥当家长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没有人生来就是一个好家长。由于孩子的到来,一个人才有了家长的身份,在照顾和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才慢慢学会了如何成为家长。做家长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一项事业。
  ◥如何成为一个好家长呢?好家长既要“通情”,又要“达理”。“通情”简单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子关系中的“不欲”,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控制和对孩子人生的过度卷入。这种过分控制和过度卷入就是“不通情”的表现。
  ◥
  ◥
□夏 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