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黄花梨镜台
天水晚报
作者:胡胜盼
新闻 时间:2022年07月15日 来源:天水晚报
□胡胜盼
我的收藏
“世界花梨看中国,中国花梨看海南。”海南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以“花”为贵、木结圆晕似“鬼脸”、妙趣横生的黄花梨木。镜台是古人的梳妆用具。以黄花梨木制作镜台,不仅品质上乘,而且极具观赏价值,可谓赏心悦目。上海博物馆馆藏明代黄花梨折叠式镜台即是一件实用性与审美性合二为一的珍贵文物。
黄花梨木,学名降香黄檀木,因其盛产于海南,故又称作海南黄檀木或海南黄花梨木。海南黄花梨具有色泽黄润、材质细密、纹理柔美、香气沁人等特点,从明代以来一直是我国传统家具制作的名贵用材,因为这种木材成长期需要历经数百年,并且在历代遭受过毁灭性的砍伐,目前能用来制作家具的黄花梨树木已经濒临灭绝,因此这种木材又被人称为“木中黄金”。大部分的黄花梨木质本色呈金黄色或者黄色,很少有呈深褐色、咖啡色、红色的木质家具,这是花梨前加“黄”字的主要原因。黄花梨的美之特别处在于其生动逼真、形象浪漫、飘逸流畅、变幻莫测、瑰丽多姿的木质纹理,如画般的纹理有经典的鬼脸、狸斑纹、虎斑纹、虎面纹、飞鸟纹、花卉纹、水波纹、晚霞纹等图案。“色比金而有裕,质参玉而无分。”这是西汉中山王刘胜在《文木赋》中对海南黄花梨瑰丽色彩的高度赞美。
明代黄花梨折叠式镜台,边长49厘米,支起高60厘米,放平高25.5厘米。镜台为折叠式,较为特殊,顶端的盖板可以支撑起大约60度的角度,采用为攒框装板的做法,内分八格,除六格内装板浮雕螭纹以外,正中一格用角牙构成透空的四簇云纹,可以承托铜镜。其下中间一格安荷叶形托子,可以上下移动以便在支架上调节铜镜位置的高低。螭纹装饰板较厚实,中间略厚两边较薄,使得浮雕图案显得鲜明饱满。镜台下部正立面作两开门,门板所用的材料为整个镜台的黄花梨用料中最好的一块,有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花纹,构成镜台装饰上的另一道风景。而门内则设抽屉三个,可存放梳妆用具或金银珠饰。镜台下四足架空,作矮扁有力的内翻马蹄造型。通观整件作品,其出处彰显了古朴雅致的风范,意趣非凡。
铜镜是古人整理容颜和衣饰的生活必备品。镜台为架设铜镜的装置,主要功能为方便照容。“镜台”之称在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温峤)下玉镜台一枚。”《说文·至部》释“臺”字曰:“观四方而高者也。”镜台的配套使用彻底解放了梳妆者的双手,人席地而坐时,即可直观镜面,全视面部,方便梳妆。因此,镜台的出现是铜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镜台具体产生于何时,尚难以遽断,但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从外形来看,明清镜台常见的形式有四种,即折叠式镜台、宝座式镜台、屏风式镜台以及官皮箱。明代折叠式镜台,外形小巧,便于携带,上盖打开后,支起一斜面,可置镜子。
镜台作为一种架设铜镜的装置,在我国化妆史上颇具代表性。到了明代,镜台与大型梳妆台或小型梳妆匣最终融为一体。可以说,一部镜台演变史体现了人们对美孜孜不倦的追求,同时也是一部物化的坐姿演变史、家具演变史,反映了古代工艺技术的进步,见证了我国历史的进程。
明代黄花梨折叠式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