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味杂莲气 香冷胜于冰
——赏清代犀角雕莲蓬荷叶形杯
天水晚报
作者:郑学富
新闻 时间:2022年07月15日 来源:天水晚报
◎◎◎
◎◎◎
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犀角雕莲蓬荷叶形杯。据资料介绍,此杯高10.6厘米,口径16.8-10.6厘米。杯以广角雕成杯口敞阔外撇的荷叶形,叶上筋脉生动。外壁下部镂刻荷花与微卷的小荷叶、蒲草,收束成把莲,并构成底座,平稳地架住杯身。杯内底有一洞与流相通,流口上翘。饮者托杯,不用倾斜,即可直接从流口吸入杯内之酒水。此杯又称“碧筒杯”,造型别致,匠心独具,刻工精细,风格典雅清奇。
“碧筒杯”由“碧筒饮”衍生而出,“碧筒饮”始于魏晋时期。魏正始年间,齐州刺史郑公悫在历城北湖滨地带建造一处园林。名曰“使君林”。每到酷暑炎热的三伏天,郑公悫带领府中幕僚,或文人雅客在使君林避暑雅集,吟诗诵文,歌舞饮酒。一日,郑公悫突发奇想,令人采摘新鲜大莲叶,倒入三升酒,以簪子刺破莲叶中间部分,使得莲叶和莲茎相通,并把莲茎弯曲成象鼻状,吸饮莲叶中的美酒,清香与美酒交融,清爽可口,沁人心脾。并美其名曰“碧筒饮”。
郑公悫的这个发明创造,备受文人雅士推崇,后传到民间,蔚然成风。人们也将“碧筒饮”称为“碧筒杯”“荷杯”“荷盏”,因茎管弯曲,颇似大象的鼻子,又被称作“象鼻杯”。在唐宋时期,用碧筒杯饮酒消暑成为一种时尚。唐代佚名诗人有《碧筒杯》诗云:“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冰。轮囷如象鼻,潇洒绝青蝇”等。据中医的“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观点,夏季多吃些苦味的食物,能清热解暑,对身体大有裨益,所以碧筒饮有养生功能。
碧筒饮浪漫而高雅,又有消暑保健作用,备受人们青睐。可是一到秋风萧瑟的季节,荷叶干枯,这一天然饮酒方式将无法再现,于是仿制碧筒杯的文创产品应运而兴。民间用泥陶瓷器仿制,王公贵族用金、银、玉、犀等名贵材质制作碧筒杯。 随着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犀角流入中原渐多,犀角杯雕制工艺随之繁盛,脱颖而出一批刻犀名匠。明末清初无锡人尤通的犀角雕碧筒杯最为精致,可谓一杯难求,康熙皇帝因他的技艺精湛,将他征入内苑专为皇帝服务。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小小的碧筒杯不仅仅是一种饮酒器,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具有了美的追求和艺术的欣赏价值。
收藏鉴赏
清代犀角雕莲蓬荷叶形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