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晚报六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丝路光辉——

清代鎏金铜佛像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7月05日    来源:天水晚报
清代鎏金铜佛像
□何喜田
  精美的铸造工艺,栩栩如生的表达手法。传承了藏汉民族的人文意趣,融汇了中华传统的文化精髓——清鎏金铜佛像。
  20世纪70年代,在全省文物普查工作中,天水地区发现了一件藏佛造像。按照当时的文物保护政策,佛像上交到了天水地区文化馆。这件佛造像的出现,引起了当时天水考古界的关注。经过专家们的综合鉴定,这件文物被命名为清代鎏金乌斯藏佛。乌斯藏,是明清时期对西藏及藏族人的称呼。这座藏佛造像的出现,是天水地区出土的又一独具特色的佛教器物,它为佛都天水曾经的繁盛再次提供了实物例证。
  这件造像通体鎏金,身高16厘米,重1050克。藏佛跣足半结趺坐于莲台上。发束高髻,配桃形头饰,戴五叶宝冠。面部造型上,两眼微启,细眉,直鼻,口闭,唇间涂朱砂红。耳朵硕大,佩戴圆形耳饰,头微微向右倾斜。佛像上身裸露,项圈悬铃,胸前佩戴宝珠、璎珞,腰带上镶有红色宝石。佛像下着绣花宽边长裙,手腕、手臂都佩有连珠形宝石钏。左手臂向前,拇指和中指相触,做论辩印。右手背落于右膝盖上,手掌向前,手指相抵,作触地印。造像的左腿盘于莲台之上,右腿屈膝向前,掌心触莲花。佛像整个的装饰形式为纹饰类,题材是花草类。无论五叶还是桃形装饰,都蕴含祥和之意。整座佛像,身材比例协调,姿态优美,尤其是它慈悲满盈的胸襟,仿佛含纳了茫茫世间的有情众生。
  鎏金,又叫黄金涂,火锻金,是中国金属器物造像中的一种传统工艺。先用金汞合金制成金泥,涂抹在器物表面,再经过烘烤、蒸发等工序,让金固结于表层。《本草纲目·水银条》记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鎏金装饰就开始应用于各种建筑饰件、器物造像。
  古丝绸之路开通后,文成公主进藏和亲,书写了藏汉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辉煌历史。之后,藏传佛教由西而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佛音缭绕之处,无不诞生了许多金、银、铜等金属的佛造像。它们无论是制造工艺,还是外观造型都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准。这其中,鎏金佛像,毫无疑问是藏传佛教奉献给世界的奇迹。那些栩栩如生的浮雕图案,精美的纹样装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政治与宗教内涵。
  王来全,天水市文博专家,一直致力于地方宗教文化的研究。在他看来,魏晋以后密宗传到了中国,在本土化过程中,因为教义不同,一部分成为藏传密宗,另一部分成为汉传密宗。藏传密宗,结合了藏的本教,而汉传密宗,则按照佛教的密宗排序延伸开来。所不同的是,藏传密宗在流布中诞生了大量的小型金、铜造像。这和藏民族的游牧习性有关,因为造像小,可以随身携带。
  西晋以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为佛教信仰的传播提供了宽广的民间土壤。另一方面,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入驻中国北方,他们的文化传统与来源于西域的佛教更易于相互认同。因此,佛教在十六国时期得以迅速生长,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陇山之右的天水,自然而然成为往来于西域和长安之间的一座温暖驿站。藏传佛教从武山到麦积山,再到长安,沿渭河次第传播。百里石窟走廊的建造,让东渐的佛教出现了明显的本土化、世俗化倾向。
  元朝时期,藏传佛教传入内地,大量蒙、藏民族的金铜佛像和制作工艺也随之传入。到了清朝,受当政理念的影响,佛释道三教合一的现象进一步突显,佛教民间化倾向更为浓烈。因而,作为佛都,天水地区出现了大量的青铜佛造像。在佛教文化中,鎏金佛像是颇具代表性的造像,这种佛像主要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最早出现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之后,随着藏传佛教在天水的不断传播、发展,鎏金造像几乎成为了一个时期以来佛教兴盛与否的标识。
  和其他地区出土的鎏金藏佛相比,这件鎏金藏佛造像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目传神。在纹饰上,繁杂而优美;在做工上,用料讲究,工艺精细;在形态上,富于动感,且造型秀丽,曲折生动。整座造像在曼丽的花草纹衬托下,显得更加圣洁而庄严。像这种品相之好、规格之高的鎏金佛像,并不多见。毫无疑问,这座鎏金藏佛造像实为清代鎏金铜佛的成功之作。
  2002年5月,沉寂多年的鎏金铜佛造像终于迎来了光耀陇上的时刻。经省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小组鉴定,这件清代鎏金藏佛造像无论从造像的风格、工艺、品相来看,都非常完整。尤其是造像的工艺和铸造手法精美异常,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考古价值。因而,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一座铜造像,千秋万古长。如今,收藏在天水市博物馆的清代鎏金藏佛铜造像,在每天的迎来送往中被更多的游人所观赏。看着这种属于时间和智慧的造化,我们的心中无不充满对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文化的仰慕和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