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晚报四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武山县嘴头乡

马铃薯成乡村振兴“金蛋蛋”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来源:天水晚报
  本报讯 近年来,武山县嘴头乡以“小土豆”撬动“大产业”,通过深挖资源禀赋、创新产业机制、延伸价值链条,让高山马铃薯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蛋蛋”。
  精选“优质良种”,筑牢产业振兴根基。走进宋坡村千亩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农户们忙碌地穿梭在田间,翻土、播种、施肥。针对宋坡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土壤疏松且肥沃的独特气候,嘴头乡优选抗旱耐寒、淀粉含量高的陇薯7号,其抗晚疫病特性使田间发病率降低20%。同时将几代人传承的“古法制粉”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制成的粉条久煮不烂口感好,深受消费者青睐。2024年被中央7套节目专题报道。目前马铃薯种植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创新“联农机制”,拓宽共同富裕路劲。在宋坡、多家、何去3村通过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利益联结体系,采取“抱团发展,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发展模式,在宋坡区域集中连片种植陇薯7号1000亩,该基地采取大垄双行种植模式,推行“五统一”管理(“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耕作、统一覆膜、统一防控”),能在原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提升实际种植量,进而提升亩产量。预计3村总产量200万斤,按0.8元/斤,可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60万元。
  攥紧“产业链条”,打造全链增值高地。在夯实种植端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嘴头乡锚定“全产业链增值”目标,以工业化思维推进马铃薯精深加工,构建“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条产业体系。依托陇薯7号优质原料优势,宋坡村率先建成全自动马铃薯淀粉生产线,将传统“古法制粉”技艺与现代加工技术结合,在保留手工粉条爽滑筋道口感的基础上,实现淀粉提取率提升30%,年可加工马铃薯3000吨,生产精品淀粉300吨、粉条290吨。
  从田地里的“金蛋蛋”到加工厂的“香饽饽”,嘴头乡马铃薯产业已初步形成“种植规模化、加工集群化、产品品牌化”发展格局,这条串联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正以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为引擎,,绘就出乡村振兴的壮美新画卷。 (李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