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晚报六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实探险企系养老社区

看“险养协同”如何深入银发经济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来源:天水晚报

  “好,再来!啦唆发哆咪来……”走进武汉严西湖畔泰康之家·楚园护理公寓大堂,记者被清脆钢琴声与悠扬歌声吸引。86岁的胡奶奶正教同伴弹奏三角钢琴,还动情哼着谱子。“退休前我是音乐老师,搞群众文化的。养老社区太合我心意,能尽情唱歌跳舞,身边都是志同道合的伙伴。”
  记者实地探访多家险企系养老社区发现,近年来险企大力布局、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养老社区,正让养老变享老的理想成为现实。入住长者不仅有丰富文娱生活,还能享受专业照护和完备医疗配套服务。业内人士表示,险企推进险养协同,闭环式投资参与银发经济,既能赋能销售场景、促进主业协同,又能在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环节创造新利润增长点,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享老的养老社区居民
  春日繁花盛开,泰康之家·楚园花园里,十几位银发长者专注写生,记录春色。85岁的谢奶奶在调色盘蘸了几下,画出淡粉色花朵与粉橙色花苞。
  谢奶奶和爱人都是武汉大学退休教授,几年前入住楚园。她对这里的生活十分满意:“孩子们不在身边,我俩在家没人照顾,离医院又远,年纪大了住养老社区很安心。”
  “这里医疗方便,社交也好,同龄人多,素质高,聊得来。吃饭省心,不用操心一日三餐,还有很多文艺活动,教唱歌的老师都是音乐学院毕业的。”谢奶奶爱好唱歌、唱戏,在社区常能与湖北京剧院、武汉歌舞剧院老师互动,“家里可比不上。所以说是享老,还能学东西。社区交流分享活动,我讲过‘神秘实验室’。”
  泰康之家·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泰康保险集团在武汉打造的大规模、全功能、国际标准旗舰养老社区,已入住居民约770位,可为长者提供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记忆照护等一站式连续性医养服务。
  泰康保险集团早在2007年就探索保险与养老实体结合的商业模式。目前,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已布局全国36城43个项目,实现22城24社区连锁运营,入住居民超1.6万人。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陈东升表示,2025年底,泰康之家在住居民有望超2万人,有望成中国规模最大、居住人数最多的连锁养老服务机构。
  近年来,大中型险企纷纷加速布局养老社区,进度和模式各有不同。业内人士称,大致分为重资产、轻重资产结合和轻资产模式。重资产模式一般自建社区,轻资产模式主要通过租赁、改造物业设立养老社区。泰康保险和中国太保是重资产模式代表,大家保险是轻资产模式代表。
  记者探访发现,险企系养老社区有诸多共同点,适老化设施、科学配比的养老餐食、丰富文娱活动、高科技健康医养设备、便捷护理和医疗体系等都是标配。对老年人来说,“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快速转诊”的便捷就医服务至关重要。
  以泰康之家为例,形成“一个社区、一家医院”医养融合模式,在养老社区配建康复医院,打造“紧急救助-健康管理-老年康复”三重防线。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执行院长王志华介绍,在医养融合方面,医院与泰康之家·楚园及康复医院紧密合作,“重症患者直接转来,接受全流程服务。专家每月定期在养老社区坐诊。”
险企竞逐养老风口
  这类养老社区近年在全国陆续运营,是险企深入银发经济的体现。
  银发经济前景广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老龄化催生庞大银发经济,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测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达7万亿元,占GDP比重6%,2035年将达3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7%,有稳定成长逻辑和显著行业红利。
  险企通过布局养老社区和产业,深度参与银发经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保险业响应国家养老服务产业战略方针,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符合国家养老发展规划布局。在2022年前我国养老保障第三支柱缺乏国家税优政策支持时,保险业从养老社区建设切入国家养老保障体系构建,成为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形成良好正向反馈,也为寿险业持续发展探索出新路。
  “保险公司建设经营养老社区是多赢选择,长期资金有了好投资渠道,社会多了优质养老选择,可到养老社区享受老年照护,获得幸福安全晚年,还缓解了政府养老院建设负担。”王国军说。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阳表示,养老社区能提供全方位养老保障,包括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等,迎合市场需求,还能提升险企客户黏性。通过提供养老社区服务,险企可增强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提升客户长期价值。
  业内人士认为,传统保险业务主要靠利差、死差、费差盈利,在“保险+康养”险养协同模式下,险企探索多元价值创造路径:加入养老服务,增强保险产品吸引力,提升新业务价值,赋能保单销售和保险主业;通过规模化专业化服务采购和运营,在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环节创造新利润增长点,助力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在多家公司2024年报发布会中,“康养”“养老”成为上市险企高频词,各公司在养老赛道均有新动向和成果。中国人寿已在全国15个重点城市布局18个机构养老项目。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董事长蔡希良表示,将持续推进“保险+康养”生态体系建设,加强与大健康、大养老服务供给企业合作投资,成为银发经济重要参与者、供应者。
  “2024年,公司全面加速康养生态布局,完善‘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旅居养老’养老生态。同时,整合内外部优质医疗资源,面向客户提供覆盖疾病预防、看病就医、海外医疗等全周期健康服务。”新华保险副总裁秦泓波表示,“机构养老方面,去年共部署16个城市21个社区。”
多层次养老短板待补齐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我国养老呈现“9073”格局,90%左右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左右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入住机构养老。险企虽布局养老产业,但旗下养老社区入住门槛通常较高,只能满足少数人需求。
  在此格局下,九成养老需求来自居家养老。居家养老常面临生活起居难、出行社交难、日常就医难、安全急救难、康复治疗难、专业护理难等问题。目前市场上,分层次的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尤其是普惠群体需求,亟须构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解决专业养老人才队伍建设不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居家养老越来越受到险企重视。中国平安在居家养老方面起步较早,已全面形成“医、护、住、乐”联体模式。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累计签约服务供应商超150家,覆盖全国75个城市。2024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五个城市同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活动。新华保险也在2024年推出“新华安”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健康管理、安全监测、适老改造、便捷生活、居家上门等服务,已在全国十几个城市落地。
  业内人士表示,险企扎根银发经济领域是系统、长期工程,不仅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更需自身在养老金储备、养老社区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相关服务标准制定等方面发力。银发经济是风口,也是考验长期主义的“耐力赛”。
  “今年我们重点推进智慧护理工作。”泰康之家副总裁徐晓欢表示。“长期来看,护理人员稀缺,愿意从事这行业的年轻人不多。所以未来长期护理方面,会有机器人代替护理人员趋势。人工智能、知识库和大数据会为医养融合服务提供更高价值。”
  同时,防风险也是险企参与银发经济的重要课题。“尽管当前我国养老社区市场繁荣,但也面临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为促进我国养老社区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险业应加强制度规范,及时应对各类风险。”王国军说。
      (据《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