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晚报八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桑川村的诚信故事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来源:天水晚报
  □桑聚宗

  近日,在一个春日的午后,阳光温柔地铺洒在秦安县莲花镇桑川村。沿着叶莲公路望去,道路两侧连片的苹果园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果香混着泥土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田埂上,头戴草帽的老人们边劳作边唠着家常,孩童嬉笑追逐,处处透着祥和的乡村图景。谁能想到,这个藏在陇原山间的村落,正以诚信为墨,绘就着独特的文明长卷。
  作为一名年逾古稀的记录者,我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始终被桑川村的诚信故事深深打动。在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美德谱系里,诚信是最闪亮的明珠,而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桑川村将这一古老智慧化作了生动实践。
  4月11日上午,我走进村民成军霞家时,她正蹲在灶台前熬着小米粥,灶膛里的火光映着她鬓角的白发。提起卧床五年的婆婆,她用衣角擦了擦手:“咱年轻时答应过丈夫要照顾好老人,这话就得算数。”老人病重时神志不清,常半夜起身乱走,成军霞便在床边支起行军床,整夜合衣而眠。老人弄脏的被褥,她总是第一时间换洗,即便寒冬腊月,也要踩着结冰的小路去河边漂洗。“人活着,就得对得起良心。”这句朴素的话语,让她成为全村公认的“诚信儿媳”。
  像成军霞这样讲诚信的人,在桑川村还有很多。桑川村的千亩果园,是村民们的“金饭碗”。每到苹果红透枝头的时节,川陕等地的客商便开着货车涌进村子。在村头收购点,我遇见了来自四川的老客商王建国,他边检查果箱边竖起大拇指:“在桑川村收苹果十年了,这里的人从不掺次果!你看这苹果,个个半斤往上,皮儿薄得能透光!”村民们约定俗成:次果绝不卖给客商。正是这份对品质的执着,让“桑川苹果”成了诚信的代名词。
  北山根的规模化养猪场里,65岁的成连仓戴着草帽巡查猪圈。“我们的猪吃的是自家种的玉米,喝的是山泉水。”他拍着膘肥体壮的生猪笑道,“有次饲料商想掺便宜豆粕,我当场就退货了——砸了招牌,往后谁还敢买?”如今,他的猪场存栏约300头,还带动了周边五户村民养殖。“诚信是秤砣,缺了它,生意就歪了。”这句话,成连仓常挂在嘴边。
  村党支部副书记桑彦红领着我走进村文化广场,墙上的“诚信红黑榜”格外醒目。“每月评一次,上红榜的优先享受贷款,黑榜的要在村民大会检讨。”她翻开记录本,“去年有户卖果时偷偷掺了次果,被取消了评优资格,后来主动道歉,重新赢回了信任。”村小学每周开设“诚信课堂”,老人们在树荫下讲着“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诚信的种子就这样代代相传。
  夕阳西下,桑川村的炊烟袅袅升起。作为亲历者,我见证着这座陇原小村如何用诚信编织文明:它藏在成军霞冻裂的手掌里,嵌在苹果园沉甸甸的果箱中,更扎根在每个村民“说话算数”的处世哲学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下,诚信早已不是简单的道德准则,而是推动桑川村迈向富足与文明的精神引擎。这片土地上,诚信的故事仍在续写,如同村口那棵百年老槐,年年抽枝,岁岁葱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