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晚报四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从山野野韭闲长到田间致富产业

武山韭菜香飘万家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来源:天水晚报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张彬霞 赵军霞

  武山是韭菜的发源地之一,广泛分布于武山山野的野韭、野葱,印证了武山韭菜种植的悠久历史。从山野野韭闲长到田间致富产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韭菜已成为区域内种植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特色优势产品,形成了种植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销一体化的良好发展格局。韭菜,已成为了致富一方的“黄金菜”,更是武山县一张亮丽的名片。
天赐优生区的绿色密码
  武山县地处秦岭西段北坡,陇中黄土高原西南的边缘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境内水资源丰富,优越的环境条件,孕育出了株丛健壮、茎叶宽厚、叶色深绿、香辣可口的武山韭菜。
  近日,武山县城关镇下庄村的韭菜种植户杜建平正在平整耕地,确保下月定植韭菜不误时。
  “我们这里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这些自然优势,成为了韭菜优越生长的天然宝地。”杜建平说,每年韭菜在大家伙的精心管护下,设施韭菜在元月份,即腊月中旬前后开始上市,每茬韭菜亩产在2000斤以上,深受市场认可,只要种的好,根本不愁卖。
  2003年,武山韭菜成为全国首获绿色A级食品认证的韭菜产品;2005年,武山县被命名为“中国韭菜之乡”;2013年,“武山韭菜”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武山韭菜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成为甘肃省首批入选“甘味”农产品“错峰头”区域公用品牌的9个农产品之一,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传统种植的智慧革命
  站在田野中的一处地埂旁放眼望去,目及所处是一座座钢架大棚,一垄垄韭菜长势喜人。
  “目前,韭菜正值养根期。只有管理的好,才能生长出优质、绿色的韭菜来。”杜建平介绍道。今年马上60岁的他,种植韭菜已有40余年。他告诉记者,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及持续引进新品种中,武山韭菜成为了大家鼓起钱袋子的“致富菜”。
  科技是武山韭菜产业腾飞的翅膀。武山县蔬菜研究所所长赵昱亮告诉记者,“多年来,我们不断引进韭菜新品种,进行更新换代,有效提高韭菜的品质。在设施蔬菜方面,对种植户进行钢架大棚的补助,从最早的竹竿棚陆续改造成为钢架大棚,实现韭菜提质增效;与此同时,我们依托一些科技项目,对武山韭菜的区域进行像石灰氮,高温闷棚消毒的处理等措施,争取提高韭菜的品质。”
从地方到全国的蝶变之路
  如今,在武山县,像城关镇下庄村,山丹镇贺店村等地,韭菜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眼下,设施韭菜在养根的同时,在武山县洛门镇种植的露地韭菜绿意盎然。“露地韭菜是我们正在向种植户们积极推广的韭菜种植模式,产量高,品质好,而且价格也好。”当天,武山县蔬菜研究所农艺师赵小红看着绿油油的韭菜,脸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发展露地韭菜主要是抢占市场的一个空档期,每年在六、七、八月份大量上市。”赵小红说,一般采收两茬到三茬,第一茬亩产在5000斤左右,一般市场价格在每斤2.3元左右。
  近年来,武山县紧盯“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瞄准打造全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示范高地目标,做深做实建基地、延链条、创品牌、拓市场等文章,推动蔬菜首位产业提档升级,现成效显现,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武山县韭菜种植面积达6万亩,其中设施种植4万亩,主产区为城关、洛门、山丹、马力等乡镇,露地种植2万亩,主产区为洛门、城关、山丹等乡镇,全年总产量达18万吨,总产值达6亿多元。韭菜从地方自产自销已蝶变为销往西安、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西北区域,韭苔销往武汉和长沙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