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晚报四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诗意天水·风光之秀——

家乡的穆家泉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来源:天水晚报

■天水文旅嘉年华·春之序章■
AI制图
□金 勇
  我心中有一眼圣泉。它不是天水玉泉观的“明眼泉”,也不是南郭寺的“北流泉”;更不是敦煌的“月牙泉”,也不是杭州的“虎跑泉”,而是名不见经传的“穆家泉”。它是我日夜流淌的记忆泉,成长的生命泉,幼年的快乐泉,梦想中的希望泉。我从老家的山乡僻壤走向广阔的社会,去过国内外的不少地方,造访过诸多名山大川,胜景美泉,虽留下了相当多的美好记忆,但随着白发逐年增多,乡愁也与日俱增,梦萦里依然是故乡的一草一木,依然是清流中能淌出小虾米,香甜可口的家乡“穆家泉”。
◇◇◇
  我老家地处秦州区北山的金家湾,与东边一沟之隔的穆家湾同属一个村委会,以前叫“生产大队”,水泉位于沟头偏穆家湾一侧,自古以来就叫“穆家泉”。
  逐水而居是风水学的关键要素。穆家泉距离金家湾不足一公里的路程,金氏先祖于清朝雍正年间由城出乡定居才有了金家湾的村名,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在选择居所的过程中,要考虑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条件。《孟子·尽心上》曰:“民非水火不生活”,说明水对人生活的重要性,可以肯定“穆家泉”的水源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村民的生命源泉,也是村民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见证之泉。
  穆家泉的周围是一片高山湿地,有个长满树木的崖湾,一脚就能踩出水来,人们称为柳树滩,沿边分布着大小三个泉眼,靠北边的是村民饮牲口的泉,靠南边以石砌边搭建泉棚者为村民挑水的泉。水量最充沛,最神奇的要数居南北两泉之间的山崖泉,水量足有口杯那么粗,冬夏充盈,日夜不减,泉声淙淙,那条水泉沟就是这泉水长年累月冲刷带走大量泥土所形成的沟壑地貌。
  感谢“穆家泉”让我学会了挑担子。老家那时的水桶是木质的,以柏木为最佳,散发清香又耐实,就是有些沉重,长着两只长耳朵,中间安一横梁提手,因有在水井中打水的功能,乳名也叫“下井”。我开始只能担两半桶的泉水,肩膀还压得老疼,咬着牙,双手使劲扶着水担,在陂陀不平的山路上摇摇晃晃,走不长路就得歇一歇。父亲常鼓励我,“继续努力,时间一长就好了。”又指点说:“挑担的秘诀是,要大步走起来,水担两头闪着哩,人在中间缓着哩。这是有道理的。”经过岁月磨炼,日久天长,我的腰腿也逐渐有劲了,担子也能闪起来了,还学会了在行进中左肩换右肩的本领,从人前走过时,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自豪感。
  实践给我一种启示,人从小就要养成不怕困难的品质,肩上有担子不能撂担子,还要提高挑担子的能力。生活中有困难,是正常的,不能怕困难,要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才能继续前进。否则,将会止步不前,一事无成。
  骑在驴背上去“饮驴”。我家喂养着两头毛驴,一黑一灰,是我们十口之家的好帮手,拉犁耕地,驮庄稼,运送肥料,都依赖于这两头毛驴,是庄稼人的农本。平时,家里对它们不论在添草加料,卫生饮水,扫圈垫土,劳逸调节等喂养上都特别精心。参与照料毛驴的许多事,大人都是指使家里的孩子去做,所以,我们都熟悉毛驴的脾气,和它们是好朋友。赶着两头毛驴去穆家泉饮水,乡里称为“饮驴”,也是我最爱抢着干的事,因为这是能骑毛驴的最好时机,平时没有这样的机会。骑驴也不是容易的事,从不会骑到会骑,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当时我人小而驴高,只能借助土台,让驴听话的停住,我才能骑在它光滑的背上。
  在生活中,形容脾气犟的人“像犟驴一样”,其实驴也是通人性的,也不一定都犟,平常你对它精心喂养,它和主人就会建立互信,亲近家里的人,也能听懂对它的吆喝,顺从你的需求。但当我骑在它背上,鞭子撅得老响,自己感觉很得意时,驴也有发脾气的时候。给驴饮水时,一般都是驴劳作之后需要歇息的时候,而我却要骑着它,有时还要“快马加鞭”,这时驴也会烦,撂起几个蹶子,尾巴几甩,轻而易举地会把我从它背上颠覆到路面上,摔得这儿疼那儿肿也是常有的事,还强忍着不敢让大人知道,只能自己吸取教训。
  快乐的“穆家泉”。每逢暑期放假,村里的孩子都要帮着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还要拔柴割草。割野草喂牲口,拔蒿柴以备冬季御寒,享受热炕的温暖。此时的“穆家泉”就成为我们小伙伴相聚磨镰刀、玩水、比赛逗乐的好去处。
  “穆家泉”山坡渠边生长着一种叫“水荷包”的草本植物,叶大花艳,很像夏日荷花,甚是美观。每到泉边,我们首先争相挑选最大的水荷包叶,小心地摘下顶在头上,遮挡酷热的阳光。还把荷叶弯成瓢状舀泉水解渴,最让我们这些山里娃不可思议的是“穆家泉”的泉眼里竟能流出活生生的小虾米来,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我们全神贯注地蹲守在泉边,每个人手执荷叶,圆睁双眼,看谁眼疾手快,能舀到一只弯腰侧身随水流出的鲜活小虾而倍感荣幸,还怕别人抢,会一口喝下肚里,据说虾营养丰富,又吉祥如意,真是高兴得不得了。有时还因抢舀虾米,相互推挤掉进泉水里的事也不鲜见。
  高山泉水中能流出小虾来,我倍感兴趣。曾经请教过长辈,认为“穆家泉”可能直通大海,我想也是如此吧!玩归玩,玩够了就得干正事,我们的任务是割草拾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磨镰刀也是一门技能,要有较长时间的实践,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小伙伴们相互比赛谁的镰刀磨得最快,快即锋利,标准是像剃刀一样能剃下头发来者才算赢家。表明一是镰刃口好,二是磨镰技术也不错,博得大伙的一阵赞美,然后伴随着爽朗的笑声,三三两两分散在沟坡田埂拔柴割草,抓蚂蚱去了。
  回忆当年的“穆家泉”,高耸入云,泉水潺潺,笑语飞扬,水荷翩翩。至今仍有神往之感。冬日的“穆家泉”更是一番别样的景致。天寒地冻,万木萧瑟,刚出泉眼的清流在不大的泉中泛起轻烟般的热气,在沟坡上又积成瀑布状晶亮的冰川。一场大雪,漫山皆白,扫出一条从家门口通向泉边的小路,以方便村民挑水、饮牲口。白雪映衬下的山路更加显得弯弯曲曲,能品到音乐般的韵味。这就是人生之路,金家湾人年年月月必走的路,走稳走好,能走向五湖四海,观赏山外多彩旖旎的美丽风光。
  进入腊月,忙碌了一年的村民已经开始筹划过年的事,首先迎来的是腊八节。古人认为,腊月初八是一个驱疫迎春,新旧交替的日子,也是一个欢庆丰收,感谢祖先,祭祀神灵,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连年有余的好日子。我们家在热火的气氛中,吃过我母亲精心准备的由多种豆谷做成的香喷喷的腊八粥后,全家人分别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父亲派给我的任务是去“穆家泉”采“腊八冰”。我便扛上铁镢头,背起竹编背篼,哼着秦腔快步赶到“穆家泉”,选择冰层厚实处,用力凿挖下来像水晶一样大小不一的冰块,背回家中。等待父亲笑眯眯接住背篼,不慌不忙把冰块取出,小心翼翼摆放在我家方桌上,一块一块反复细致端详着,看了又看,然后让我把冰搬放在桌下,还要反复观察,好像这普通的冰里有什么密码似的。“腊八冰里蕴藏着来年的丰收。看冰是帮助我们对明年种庄稼做些选择性参考,这要靠经验,不是迷信,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种习俗,称之为鉴冰。”
  “穆家泉”的水是宝贵的。现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引自来水上山,通向家家户户,金家湾人永远告别了在“穆家泉”挑水吃的历史,多少代人的梦想如今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