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天水·伏羲之光——
甘谷古风台
天水晚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来源:天水晚报


天水文旅嘉年华·春之序章
□王 琪
古风台的风,安静,从容,向往远方。
这里的风安静,安静得像遥远的梦境、昨夜的星辰;这里的风从容,从容得像隔尘的秋水、明净的夏夜。这里收藏着远古的遗产、古人的思想,流传着伏羲的传说、文明的故事。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一路踩着先祖高低不平的足迹,沐着古风台安静从容的风,一路捡拾人类历史最初的记忆碎片,一路向人类古今第一台——古风台走去。
古风台的风,你能给予我些什么?又能点醒我些什么?
古风台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南部的白家湾乡蒋家湾村,地势高峻,藏风聚气,东通卦台山,西眺朱圉岭,北瞰古雷泽(甘谷川),南望陇南仇池山,是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的诞生地。
◇◇◇
行走在古风台苍凉的古道上,好像游走在恍惚的历史边缘、幽微的文明源头。无论折叠起多少泛黄的岁月,也无法穿透历史笼罩的迷雾,看清岁月尘封的真相。这真是一块不同寻常的土地,它接受过人类最早的文明滋润,照亮过中国悠久的历史天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一块土地像它那样先后接受过石具、青铜具、铁具和现代农机具的洗礼,也没有一块土地能像它那样先后播种过黍子、粟子、谷子、麦子等不同朝代的种子。人类始祖伏羲率领着他的风姓族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上古文明。“甭看冀县(甘谷)地方碎,伏羲始祖头一辈,桑叶儿衣裳脸上黑,伏羲爷生在古风台。”古老的歌谣传唱着历史荒远的真实,追怀着先人永恒的灵魂。
六千多年前,一个叫华胥氏的女子,迷失在雷泽古地的路途上,她发现了一行巨大的脚印,于是她踩着巨人的足迹,一直向南山走去。当她的双脚和巨人的脚印叠合在一起的瞬间,她有了一种被蛇缠身的感觉,随即一股幸福的暖流从腹部立马传遍全身。于是,她怀孕了。十二年后的正月十六日,她在被后来称作朱圉山的一个山洞里,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伏羲,自命风姓。这个洞后来就叫伏羲洞。洞前不远处的那块又高又大的平台就叫古风台。人以风姓,台以风名,风而且古,故名古风台,这就是古风台的来历了。
古风台也因伏羲而载之于史册,流传于民间,成为古今第一台。伏羲就是在这个台上,仰观天象、俯察万物、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与乌龟谈话,和鲵鱼聊天,开天明道、创立八卦,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兴婚姻嫁娶之礼制,开渔猎畜牧之先河。他只在人类灵魂深处轻轻一画,便天清地明、海晏河清,便龙飞凤舞、鸟语花香。那一画开天的手势,像挥别,又像召唤,至今仍保存在人类心灵最柔软的角落。他只用简简单单的阴阳两种符号,便揭穿了宇宙的秘密,解析了世界的构成,擦亮了人类的双眼。
阳光柔柔地照耀着太昊山的脊梁,古风轻轻地抚摸着朱圉山的面颊。我漫步在古风台上,静静地感受着来自远古的神秘境界。历史有时很漫长,漫长得在典籍里也只有恍惚的影子,在记忆中也只是一把面容模糊的石斧,就像这弯弯的小路,就像这苍茫的群山,让人一眼无法望到它的尽头。
历史有时又极为短暂,短暂得只是一杯茶凉的工夫,一个梦醒的时分。那些由伏羲原创的八卦鸡笼、八卦灶台,好似昨天才从伏羲的手中接过,尚留有圣人的余温,此刻还那么慵懒地收存在蒋家湾村民的厨房里。那首怀念伏羲的远古歌谣,虽然老得掉了几茬儿白胡子,但仍能穿越时光的层峦叠嶂,从朦胧的历史尽头,一直传唱到繁华盛世的今朝,至今仍清晰地流淌在朱圉山的沟沟岔岔、树梢林间。那尊堪称国之瑰宝的人面鲵鱼瓶,就出土在离此地不远的甘谷县西坪镇石沟村,它创造了那个时代无与伦比的辉煌文明。
那一半是人一半是鱼的奇妙构图,昭示着中国龙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源远流长,它是否隐含着人性中同时存在着的善与恶、美与丑。在中国的伊甸园里,没有蛇的引诱,人类自身必须承担起所有的痛苦与欢乐,灾难与幸福。那颗高高昂起的头颅,那双明明亮亮的眼睛是对生命的呐喊吗?是对自由的渴望吗?
风轻轻地吹着,吹过太昊山,吹过古风台,也吹过我的肌肤,饱含着草木的清香、鲜花的芳香和历史的沉香。宁静的天空下,朴实的大地上,从伏羲时代就盛开的龙颪花,依然灿烂明媚,风华依旧,从容地丈量着头顶五千多年的历史天空。再弱小的生命,只要有信念在,不管路途多么漫长,都不遥远。白家湾梁上果园里,草木茂盛、瓜果飘香,轻轻吟唱着古老的歌谣,也奋力书写着今时的繁盛。阳光明亮、歌声荡漾。“太昊山是八卦山,伏羲出生是圣山。八个棱子九个湾,湾湾都有冒水泉。伏羲出生本无田,无衣无食无房间;一喝龙眼水,二吃龙卦籽,三穿龙背叶;龙背叶儿厚,七口八口吃不透。”在时间的起点,在文明的源头,花草树木驮起歌谣,挽起时间的手,行走在文明交替的光阴里,行走在春华秋实的时间里。时间有多远,歌谣就有多远。一丛丛茂盛的冰草,像一把把尖锐锋利的刀子刺向蓝天,轻轻划破你的思想。纯然如赤子的伏羲,引领人类走出了混沌的世界,告别了愚昧的阴暗,走向了光明的大道、文明的坦途。
阳光镀亮荒远的记忆,清风擦拭岁月的尘埃。“后天地而生,朱圉犹堪寻圣迹;立帝王之极,白云常此护灵宫”。这是河南淮阳伏羲陵的一副名联,表达了对伏羲无限的景仰和无比的崇敬。
伏羲时代已成为历史,然而,伏羲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兼容并包的协作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却留在了甘谷、留在了渭河流域、留在了中华大地。伏羲和伏羲时代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但古风台前的那根香火,依然璀璨明亮,闪闪耀耀,从先秦时点燃后,就再也没熄灭过。
古风台,像一枚民族的印章,镶嵌在太昊山上,铭刻着一位圣人的丰功伟绩。古风台的风,也如一场浩荡的民族风,吹过秦汉风云的天空,隋唐辽阔的土地和明清风雅的田园,至今依然温润和畅,清新明净,抚慰着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灵。
站立在悠悠的古风台上,蓝天如洗,清风浩荡。眼前这空庭碧草、荒冢花殷的古风台,任凭时光怎样打磨,任凭风雨如何雕蚀,仍然像一方端庄沉默的古砚,仍然像一尊沧海桑田的瓷器,默默地珍藏着朝代更迭的历史,收藏着人事变迁的故事。
古风台的风,轻轻吹过耳边。风声如歌,浓烈似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