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花事:千年文脉滋养的“赏花经济”图鉴
——以花为媒,解码古城文旅融合新范式
天水晚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来源:天水晚报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徐媛
春风掠过陇原,大地渐次苏醒。在天水,这座被时光浸润的古城,花事如约。武山梯田上,油菜花连成一片金色的涟漪;秦州老巷里,几株百年玉兰擎着素白的花朵;麦积山麓的村落,杏花如烟霞般浮动在青瓦间;秦安河谷的桃林灼灼其华,与黄土坡地相映成趣;清水河畔的丁香,将淡紫色的芬芳揉进春风里。这些寻常巷陌的花木,不动声色地编织着天水的春日图景。赏花的人来了又走,却在这方水土留下细密的经济纹路——那是农旅融合的新芽,是乡村振兴的脉动,更是一座古城与自然相处的古老智慧在当代的延续。
春风拂过陇原大地,天水的繁花盛景悄然掀起一场经济变革。梯田与山野间摇曳的花朵,正重塑着城乡发展的新图景。
武山的油菜花率先奏响春日乐章。四月,60万亩金色花海铺满渭河两岸梯田,刚放下犁耙的农人,转眼化身热情的东道主。农家乐炊烟袅袅,水帘洞、木梯寺等景点也借势揽客。今年4 月至“五一”期间,武山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33万人次,传统农业县成功实现从“种地吃饭”到“以花兴业”的转型。
秦安的桃花会则演绎着更绵长的经济故事。第二十三届桃花会以“相约秦安桃花源·领略千年大地湾”为主题,五大板块、27项活动让万亩桃园变身文旅舞台。开园首日,刘坪桃花源接待游客突破4万人次。这场持续23年的盛会,已从地区小活动成长为秦安的文旅IP。越南留学生吕宝珍流连于桃花林与美食间,不舍离去。本届桃花会旅游综合收入同比激增180.69%,成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桃林深处,传统与现代交织出独特魅力。游客不仅能赏花海,还能体验农耕、观赏非遗。农家院落变身特色餐厅,肚丝汤、浆水面香飘四方;集市上,桃花蜜、虎头鞋等特色商品供不应求。孩子们在此研学,留下“我想把一朵桃花写进诗里”的童真诗句。
新阳镇杏花,也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生。游客赏花之余,总会带走几盒新阳杏酱,或是驻足询问三阳川挂面的制作工艺。传统技艺在花海中重获生机,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
天水的花事,不是转瞬即逝的狂欢,而是滋养乡村振兴的春雨。它们延伸出的产业链条,让发展的种子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当游客带着花香离去,留下的是比花瓣更轻盈、比花蜜更持久的发展希望。
花事经济:绽放的乡村振兴密码
当花朵遇见古巷,当芬芳邂逅历史,天水正在书写一部关于文化传承的静美诗篇。这里的每一片花瓣,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
秦州古巷的玉兰,是时光的见证者。那近百株老树枝丫间,年年绽放的不只是花朵,更是一段活着的城市记忆。今年春天,秦州区以玉兰花为媒,悄然启动了首届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汉服女子执扇走过老巷,茶香在四合院里氤氲,古琴声里飘落的花瓣,都成了游客镜头下最美的构图。最动人的是那些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坊,老匠人教年轻人拓印玉兰笺,一拓一印间,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生根。社交媒体上,人们不只是在分享美照,更在讨论古巷砖瓦上的纹样,追问每座院落背后的故事。
春风有信,花开赴约。4月29日,随着10万亩野生丁香的如约开放,“丁香倾城·清水有约”2025年清水县乡村旅游暨丁香文化活动在清水县开幕。四海宾朋以花为媒,齐聚邽山脚下,相约牛头河畔。
清水县的丁香,则演绎着另一种文化生机。这里的花事不只是观赏,更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丁香园内,游客或执笔蘸墨,在宣纸之上勾勒清水山水的灵秀神韵,或专注于漆扇制作,以大漆为墨,用灵巧的画笔在扇面描绘祥云瑞纹;草川铺镇尖山秦营露营地里,秦风古乐与现代民谣交替响起;农味市集上,臊子面、山野菜团子的香气里,藏着地道的陇右味道。最难得的是,那些原本只在民俗馆里陈列的剪纸、根雕,如今在花海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游客们不仅观看,更愿意亲手尝试。兰州游客党泽亮赞叹:“赏花、品美食、看演出,清水的文化味让人流连忘返。”
这些以花为媒的文化实践,没有宏大的口号,却在细微处见真章。当游客带走的不只是照片,还有亲手制作的丁香书签;当年轻人开始追问玉兰古树的年轮故事,文化的传承便有了最自然的路径。天水人似乎深谙此道——他们让花朵成为文化的译者,将厚重的历史,翻译成这个时代人人都能读懂的诗行。
花开有声:文旅融合中的文化新生
在天水,每一片花海都在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这里的发展,始终保持着对土地的敬畏与守望。
武山的油菜花田与丹霞地貌相映成趣,农人们在耕作时总会为野花野草留出生长的空间。当地老农说:“地养花,花养人。”简单的农谚道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真谛。游客们发现,这里的田间小路依然保持着土路的原貌,观景打卡地也巧妙避开油菜花,就连拍照设施也都采用可移动的木质结构。这种克制的开发方式,让金色的花海年复一年如期绽放。
清水县的丁香谷里,生态保护的智慧随处可见。导游会特意提醒游客不要踏入野生丁香丛,村里的垃圾回收点比便利店还要醒目。最令人称道的是那些隐于花海中的木质栈道,既方便游客观赏,又最大程度减少了对植被的干扰。当地旅游部门负责人说:“我们要让第十万位游客看到的丁香,和第一位游客看到的一样美。”
天水人深知,真正的全域旅游不是简单的四季营销,而是对土地生命节奏的顺应。在武山,油菜花谢幕后,清凉的溪谷便迎来避暑的游人;当秋风吹红山峦,苹果采摘体验又成为新宠;冬日里,温泉的热气与黄土高原的苍茫构成独特意境。秦州古巷的玉兰虽然只开一季,但衔月阁中依旧流淌的拾光音乐汇,及巷子里灯火四季常明的非遗工坊,让文化体验成为超越花期的永恒风景。
这些实践看似朴素,却蕴含着深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天水人用行动证明,最美的风景不是人为创造的奇观,而是人与自然共同书写的,生生不息的篇章。在这里,每一朵花都不只是经济的载体,更是生态的见证者,记录着一方水土最本真的模样。
生生不息:生态与旅游的共生之道
在陇原的褶皱里,天水的花事年复一年地生长着。它们不只是季节的注脚,更成为这座古城与时代对话的独特语言。油菜花铺就的金色经济,玉兰守望的文化记忆,丁香编织的生态脉络,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朴素真理——最美的繁荣,当如花开般自然。
从渭河两岸到麦积山麓,天水的赏花版图正在舒展。这里没有刻意打造的奇观,只有农人遵循节令的耕作,匠人守护传统的手艺,以及文旅工作者对土地的理解与尊重。正是这份克制与智慧,让“一季花事”延伸为“四季风景”,让游客的脚步从花海走向更广阔的乡土中国。
当暮色染红丹霞,观花的游人散去,田埂上重归宁静。但那些因花而兴的民宿依然亮着灯,新晒的菜籽油在陶罐里沉淀,非遗工坊里的刻刀仍在继续着白天的创作。或许,这就是天水赏花经济最动人的地方——它让发展如草木生长般自然,让繁荣带着泥土的芬芳。来年春天,当第一朵玉兰在古巷绽放,这座古城与花朵的对话,又将开启新的篇章。
花事未央:一座古城的春日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