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晚报五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武山翻子拳——

翻浪奔腾脆挂鞭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05日    来源:天水晚报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何喜田
  武山翻子拳为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群众基础深厚,流传久远,是武山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情。
  2016年,《羲里遗风》栏目去武山县马力镇采访,拍摄了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山翻子拳代表性传承人张鸿谋先生。时光恍惚中,惊闻老人已驾鹤西去,不胜感慨。所幸他留下的这种拳术,依然在当地久久流传。
  时光回溯到2016年的武山县马力镇。当时每天早晨,人们都会在榜沙河畔看到一位练武的老人。他练的拳术,就是传承久远、威名远扬的翻子拳。晨练结束后,他都会喝罐罐茶,这是老人自幼养成的习惯。他告诉记者,茶可以明目,也可以醒脑。
  为了不惊扰老人的日常生活,我们事先约定就按照他的生活习惯跟随采访、拍摄。
◇◇◇
  马力镇是武山县西南部的一个小乡镇。早饭后,老人会按时去镇上的诊所上班。诊所是张鸿谋老人退休后开办的。因为他医术精湛,前来就诊的人很多。虽然已年至八十,但还能为乡亲们看病,是他最快乐的事。
  张鸿谋,1938年出生在马力镇的于寨村。这是一个具有典型传统文化意蕴的中国北方农村。196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兰州医学院。他的愿望是做一名医生,救治那些因病无法医治的乡亲。在兰州,一个偶然的机会,爱好武术的他遇到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导师——马凤图先生。
  据老人回忆,那是1962年10月1日的晚上,他拜在了马凤图先生的门下。拜师之后,由于师傅工作繁忙,就由大老师马颖达先生代管。大老师与他年纪相仿,闲暇之余,倒是给他教了好多东西。无论是思想上、心理上,还是做人、做事方面都让自己有了全新的认知。在技艺方面,主要是翻子拳,翻子中的脆八翻、站独翻、一字翻、六手翻、十二趟、六肘头等翻子都给他教了。
  马凤图,出身回族武术世家,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宗师。他长期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正义事业,精通八极劈卦、六合枪法和唐刀战法。马凤图有四个儿子,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后人称“马氏四杰”。由于聪慧好学,“马氏四杰”先后又将各自的看家本领传授给了亦友亦兄的张鸿谋。四十多年过去了,往昔拜师学艺的经历还仿佛历历在目。
  时光回溯,后来作为武山翻子拳代表性传承人的张鸿谋老人回忆道,他熟练掌握的翻子拳、天启棍、蒲潭棍、拦门蹶,还有刀术等技艺,都是大马老师(马颖达)教的,散打的许多东西,都是二马老师(马贤达)从陕西回来后教的。因为他和“四杰”关系好,他们都把自己当成是亲弟兄。马令达给他教的是短兵、散打,还有麻面拳,四马老师(马明达)教的是风魔棍。风魔棍,属家传,为马家不外传之秘宝。
  1966年,大学毕业的张鸿谋,舍弃留校的优厚条件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到家乡,同时也把世间罕见的名家拳术——翻子拳带回了武山。刚毕业的张鸿谋一到天水,就听说在南坑体育场有一个武术表演,他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于是就毛遂自荐上场表演了翻子拳。当时天水的群众还没见过这样凶、狠、快、猛的拳术,看完他的表演,都兴奋地鼓掌。一战成名,翻子拳在天水迅速传播开来。
  回到家乡后,张鸿谋一边治病,一边传习武术,并逐渐确立了“从娃娃抓起、从农村抓起”的普武理念。在他的带动下,武山县先后举办了各类武术、散打培训班,全民健体强身的热情更加高涨。
  翻子拳,历史悠久,为中国传统拳术。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中说它是“善之善者也”。翻子拳俗称“八闪十二翻”,是中华武林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北方武术流派中的一种典型拳种,广泛流传于河北、西北等地。
  张含亮,张鸿谋的女儿,现为天水师范大学讲师,也是武山翻子拳传承人。在采访中,她介绍道。翻子拳属于通备系列的一个体系,或者说是一个小内容。通备拳的内容分支比较多,比如说劈挂、八极、翻子、戳脚这四大类都属于通备系列,也属于徒手拳种系列。它的器械系列,还包括鞭杆、短棍,还有通备大剑、通备小剑等,内容较多。
  翻子拳以直拳摆拳为主,以腰力贯穿其身法,两拳快似闪电,密如疾雨。它的特点是架势较小,动作严谨,灵活多变,干净利落,先柔后刚,刚柔相济。攻防时手法多变,虚中藏实,实中有虚。
  40多年来,在张鸿谋的传授下,习练通备武学的人数日益壮大。鉴于他在传播武术、普及武术、挖掘武术、光大武术的过程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他“中华武林百杰”的称号。
  张飞鹏,现为兰州城市学院教授,兰州通备武学发展研究会会长。张飞虎,现为甘肃省警察职业学院副教授,都是张鸿谋先生的儿子。40年来,在父亲张鸿谋和“马氏四杰”的精心培育下,兄弟俩先后获得过50多枚全国、全省武术比赛金牌,并多次应邀出访俄罗斯、法国、美国、韩国等国,搭建起了东西方武术文化交流的桥梁。2010年,他俩共同倡导,成立了兰州通备武学发展研究会。从此,通备武学从武山走向全省,走向全国,并走向了世界。
  2009年7月,香港功夫节暨世界中华国术大赛隆重举办。在张鸿谋的带领下,张家大院武术队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16枚金牌和2枚银牌。一时间,通备武学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
  张鸿谋不仅武艺、医术精湛,还精于书法。为了纪念宗师,他自称“三乐堂主”。练拳、医病之余,更是作诗、写字,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多年来,张鸿谋始终不忘宗师马凤图先生“文武兼修”的初心和教诲。他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勤勤勉勉,不遗余力地将通备武学继续发扬光大。
  如今,马力镇的晨风中,仍能听见诊所里问诊的轻声细语,也能瞥见练武场上拳脚翻飞的身影——那是张鸿谋用一生搭建的“医武世界”,既有守护生命的温度,也有传承文化的力量。而这份力量,正顺着他的弟子、他的子女,顺着通备武学走向世界的脚步,化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的一抹亮色,在岁月长河中愈发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