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晚报六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透气儿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05日    来源:天水晚报

  □王晗

  父亲挖藕回来,沾着半腿塘泥。他把那几节肥硕的藕段搁在青石板上,水一冲,泥浆滑落,露出玉色微褐的藕身,敦厚圆实,不事声张地卧着。这藕节看上去粗朴,实则内里藏着玲珑孔窍,大小相错,均匀分布,孔孔清透,似一个个微小的窗口,直通两端。细看那孔洞边缘,丝丝缕缕的藕丝牵连不断,竟自带着一种别样的精致与通达。
  从前只知藕能入馔,或脆或糯。后来才懂得,藕这中空有窍的性子,原是造化最深沉的心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便称藕“中空通窍”,古人慧眼,早已窥见其中妙意。它潜于浊泥之下,却不肯闭目塞听,反在骨节里凿出条条通道,将身内身外悄然相连——浊水也好,清气也罢,皆能从容吞吐,不滞不塞。这孔窍,便是藕在幽暗深处,为自己开凿的呼吸天地。
  我学着父亲的样子刮藕粉,用粗砺的瓦楞在藕段上反复刮擦,乳白的浆汁便顺着藕孔徐徐沁出,粘稠如脂。刮着刮着,心里那点浮躁竟也渐渐沉淀下去。生活的冗杂有时真如这藕粉一般,黏稠滞重,似乎要将我们填塞得密不透风。可瞧那藕段,无论粉浆如何渗出,内里孔窍依旧分明朗然,未曾被浆汁堵死半分,仿佛那孔道天生便不容污浊淤塞。粉浆如俗世烦扰,孔窍却是心底留出的方寸澄澈,在纷繁世事中为心灵留一条透气的窄径。
  父亲歇息时,常蹲在门槛上,衔着旱烟袋,烟圈慢悠悠地吐向院中,眯眼瞧着檐角那方小小的天。他常说:“做人做事,得学学这藕,心里头得留点空,透气儿。”藕心通透,便不会沤烂在淤泥里;人若心中留些疏朗的地方,世事纵然逼仄,也总能寻到一条透气的缝隙。古人亦云:“通于无垠,则物莫能窒。”胸中敞亮,万物方得自在流转,不为琐事所困。
  如今每见藕节,便不由忆起父亲的话。生活常如厚泥封裹,人陷于其中,最易被填得密实沉重,失了喘息余地。然而藕却提醒我们,纵处泥泞深处,亦须在血肉里凿出孔窍,存一分疏朗清明。
         (摘自《扬子晚报》)
林风眠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