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味 甘之如饴
——读沈兴国《至味人间·甘味儿》
天水晚报
作者:张蕙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5日 来源:天水晚报


夜读手记
“食物不仅仅是入口的甘甜,更是土地的馈赠、岁月的见证、心灵的安顿。”
当我读完沈兴国的《至味人间·甘味儿》,这句话一直萦绕在心头。它让我想到,为什么我们总是对家乡的那一碗面、那一颗果子情有独钟?因为那里面,盛放的不只是味觉,还有记忆与情感。沈兴国正是以这种“烟火入心”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甘肃的“甘味世界”,在食物与土地之间,在烟火与哲思之间,寻找人间至味。
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不是菜谱式的罗列,而是浓厚的地域气息。静宁苹果的红润、兰州百合的清香、敦煌李广杏的甘甜……这些食物不只是农产品,它们背后有季节的风声,有农人劳作的身影,有土地的脉动。比如沈兴国写百合,不止于它的甘润,更提到它在中医药中的价值与历史;他写静宁苹果,也不只是色泽与口感,而是写果农如何修枝、套袋、采摘,把一年的希望寄托在枝头。于是,“甘味”成了地域的密码,成了土地与生活的共同体,它不只是一种味觉的体验,而是一种“乡土的认同感”。
《至味人间·甘味儿》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从不把食物停留在口腹层面,而是不断将味觉升华为生活哲理。比如写到兰州牛肉面,他不仅记录面条的筋道、汤头的鲜美,更追溯它如何从一种地方小吃演变为全国知名的饮食符号。这里不仅有饮食的演变史,也有城市气质与文化身份的生成,牛肉面的兴起,不仅仅是味觉的胜利,更是地域精神的一种象征。又如写到马铃薯,他把这种看似普通的作物放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下,看到它如何影响了区域农业结构,如何成为一代代百姓赖以生存的口粮。这里,土豆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坚韧的生命寓言,象征着黄土地上人们朴素、坚毅的生活智慧。沈兴国通过食物,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一颗果实的成熟,凝结了天地的时序;一碗汤面的鲜香,承载了生活的坚韧。所谓“至味人间”,说的就是这份平凡中的厚重与深情。
食物从来不是孤立的,它背后总是站着人,静宁苹果背后有果农的辛劳;敦煌李广杏背后有历史的印记;陇浆源酸菜背后有一代代传承工艺的匠心。沈兴国的文字,不只是见物,更是见人,他把每一道“甘味”都写得有温度、有体温。
这样的书写,让我们意识到,美食真正的甘甜,不在于口感,而在于其中凝结的人情与劳动,所谓“人间烟火气”,正是这些普通而真实的身影共同汇聚而成。
这本书还有一个独特的价值,即它并不只是怀旧,沈兴国关注的不仅是“记忆里的甘味”,更是“当下的甘味”。他写传统发酵的酸菜,也写现代产业链的崛起;他写果园里的丰收,也写电商平台上的销量。通过这样的叙事,我们看到“甘味”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不断焕发生机。食物,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承载乡愁,也孕育希望。
沈兴国的笔触质朴而生动,他写大樱桃:“树枝间悬挂着一颗颗鲜亮的果实,像是孩子眼中闪烁的笑意。”一幅画面,跃然纸上,他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温润如泉”的力量,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仿佛能看见田野的风、能闻见果实的香,也能感受到生活最真实的暖意。这,正是“甘味”的气质,不张扬,却悠长醇厚,“至味人间”不是山珍海味,而是那些镌刻着土地、记忆与亲情的味道,它们让我们在快节奏的今天,依然能找到心灵的安顿。
沈兴国的《至味人间·甘味儿》是一部美食书,也是一部人文书,更是一部生活哲思录。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远方,而在一粥一饭、一果一蔬之间,人间至味,从来不是奢华的盛宴,而是那份“清欢”,在烟火中体味人生,在甘味中感悟生活。
(《至味人间·甘味儿》沈兴国著,读者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