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晚报五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宋词里捞起的日常星光

——读简儿《宋词里的日常之美》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29日    来源:天水晚报


夜读手记
  在《宋词里的日常之美》一书中,简儿并没有把宋词捧成高高在上的典籍,反倒像位会过日子的老友,把“红肥绿瘦”揉进浅夏的枝叶里,把“月是故乡明”织进秋夜的窗纱中,让那些千年前的词句,落在当下的日常琐碎里,长出了诗意的芽。
  读第一辑“春天的花与鸟”时,总忍不住抬头看窗外的树。简儿写晚春的花,不说“落英缤纷”,只说“是吹过旷野的一阵又一阵的风,从粉红转作浅紫的火烧云”,这文字像带着风的温度,拂过指尖时,仿佛能摸到花瓣飘落的轻盈。想起前几日在小区里见着的海棠,花瓣被风吹得贴在石阶上,沾着点露水,当时只觉得可惜,如今读着简儿的话,忽然懂了——原来晚春的美,从不是盛放时的热闹,是风里藏着的、从粉到紫的温柔,是花瓣落在地上,也能拼成诗意。
  简儿写浅夏“天地间流淌着一匹绿锦缎,深深浅浅,浓浓淡淡”,这形容太贴切了——外婆家的池塘边,荷叶连成片,风一吹,绿浪就跟着晃,连泥田里的泥鳅,都像是在绿缎子下钻来钻去。还有井里镇着的西瓜,抱出来时瓜皮上凝着水珠,咬一口,甜汁顺着嘴角流,简儿没写这份甜,可字里行间的夏意,早把这份清凉递到了心里。原来夏天的诗意,从不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阔,是荷叶上的露珠、井里的瓜,是简儿笔下“滑落到不可知的岁月里”的绿,藏着最朴素的欢喜。
  “月是故乡明”一辑,读着读着就想起了中秋的月亮。简儿解读晏殊的《清平乐》,说“把每一个日子当作良辰,日日是好日”,这话不像书评,倒像外婆坐在藤椅上的叮嘱。去年中秋在外地,夜里看着手机里家人发来的月亮,觉得比眼前的亮,当时不懂为什么,现在读简儿的文字才明白,不是月亮不一样,是心里装着的故乡,让那轮月有了特别的光。简儿说要“清简度日,好好生活”,原来秋日的诗意,从不是“但愿人长久”的遥想,是珍惜每个平凡的日子,是把对故乡的念,藏在每一次抬头看月亮的瞬间。
  读到“亘古的冬天”时,手不自觉地裹紧了衣裳。简儿写校园的冬日,写朋友与亲人的温情,说“但凡一样东西,经历过漫长的时光,终究会显得更为甜蜜一些”。想起家里那只旧保温杯,是妈妈多年前送的,杯身掉了漆,可冬天捧着它喝热茶,总觉得比新杯子暖。简儿笔下的冬天,没有“千里冰封”的冷,是旧物里的甜,是朋友间的惦念,是即便天寒,心里也揣着的那点热乎气。原来冬天的诗意,从不是“雪却输梅一段香”的雅致,是旧时光里的暖,是身边人的情,是简儿文字里藏着的、岁月沉淀的甜。
  书里不只有四季的景,更有简儿对生活的碎碎念。她说“只有坐在桌前敲字,内心才会踏实妥帖”,这话像说到了心坎里——每次对着电脑,把心里的想法敲成文字,那些烦躁的、纠结的情绪,就像被风吹散的云,慢慢淡了。还有她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日月、山河、草木在一起,得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这何尝不是我们都想要的日子?不用追着时间跑,只跟草木说话,跟山河对视,让心慢慢静下来。
  最戳人的是她写友情,“途经朋友的城市,发个微信告知,怕打扰”。想起自己也是这样,路过朋友的家乡,只敢在微信里说句“我路过这儿啦”,不敢约见面,怕打乱对方的生活。可就算很久不联系,再聊天时,也像昨天刚见过,有说不完的话。简儿把这种“凉薄”写得真切,原来友情的诗意,从不是天天黏在一起,是隔着距离也能懂的惦念,是久别重逢也不生疏的默契。
  读完这本书时,窗外的夕阳正把云彩染成浅紫,像简儿写的晚春火烧云。忽然发现,原来日常里的诗意,从不是刻意寻找的风景,是海棠落满石阶的晨,是井里镇着西瓜的午,是抬头看月亮的夜,是简儿从宋词里捞起的、撒在生活里的星光。读此书,像跟着她学了一门本事——在柴米油盐里,在四季流转中,看见那些藏在琐碎里的美,把平凡的日子,过成带诗意的词。
  (《宋词里的日常之美》简儿著,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