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晚报八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他们这样延缓老人记忆衰退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30日    来源:天水晚报

  从科普到训练
织密专业干预网络

  “之前不知道这种病,也不懂怎么对待患者,现在终于明白了。”86岁的刘爷爷是项目“忠实”参与者,截至9月11日的17期活动,他期期不落。这份坚持源于对一位阿尔茨海默病邻居的愧疚:此前邻居在托老所从不参与活动、不愿交流,还曾剪断门铁丝、只穿内裤跑出,刘爷爷当时误以为邻居“疯了”“不懂事”,见了就躲。参与项目后他才知道,患者是“脑袋生病”,不应被歧视,需先顺着其思路,有偏差再慢慢引导。
  作为项目负责人,王宗琴每次活动先做阿尔茨海默病科普:讲解反复找东西、记不住当日事等早期信号,介绍与大脑神经突触退化相关的发病机制,强调 “非药物干预能延缓衰退,坚持训练很重要”,用通俗语言帮老人和家属建立科学认知。
  训练环节由美好盛年江岸退休俱乐部主导,兼顾趣味与认知激活。声乐训练选《茉莉花》等老人熟悉的老歌,引导跟唱、背歌词,锻炼语言记忆;手指操包含“交叉握合”“指尖对碰”“握拳伸展”3个动作,每个动作停留3秒,既确保老人跟上节奏,又激活手部神经与大脑关联区域。
  俱乐部的张婷曾遇“挫败时刻”:让老人写“幸福”二字,8人中仅2人顺利完成,其余要么没写在田字格内,要么字写得歪歪扭扭,甚至有人说“记不清怎么写”。此后她调整策略,沟通时放慢语速、放大声音,适配老人听力;放大课件字号,适配视力;拆解示范动作,如“先举双手,再慢慢交叉”,避免老人跟不上。同时及时鼓励,如对刘爷爷说“今天手指操比上次稳”,用积极反馈减少老人挫败感。
双向干预见成效
认知误区成阻碍

  70岁的丁奶奶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后住进养老院,常嚷嚷“要接孙子”,还总找身份证、手机,焦虑不安。刚参加项目时她不懂活动意义,在医生、志愿者引导下,逐渐能跟上简单手势舞,情绪也平稳许多。
  社工肖洋观察到,参与老人多有类似转变:79岁的前出版社总编辑刘爷爷,初加入时沉默寡言,别人说话最多回应一两个字,两个月后不仅愿沟通,还会主动练歌。其女儿反馈:“现在能陪他散步,他精神稳定,还会说新学的内容,以前想都不敢想。”
  老人们的记忆力也有进步:查房时问“昨天参加活动了吗”,多数人能回忆“唱了歌、做了手指操”;不少人记住活动时间,到周二、周四会主动问“今天去活动室吗”;还有人能复述歌词片段,如“高高的青山上,萱草花开放”。这些变化离不开团队“风雨无阻”的坚持,每周两次活动从未中断,养老院负责人杨艳说:“规律训练帮老人养成习惯,家属也更支持,会错开活动时间带老人外出。”76岁的江奶奶也期待:“希望培训一直办,每周二、周四都有。”
  不过项目推进也遇阻碍:家属认知误区是最大“拦路虎”,有人认为“老人不是病,只是记性差”,有人觉得“说老人得阿尔茨海默病就是说他傻”,拒绝筛查或不愿让老人参与训练,直到看到老人主动分享课程才放下顾虑。老人自身的“病耻感”也需化解,不少人一听“认知评估”就摆手,团队便以“聊天”“玩记忆游戏”切入,比如问“今天吃了什么”测近期记忆,让摆积木测执行能力,减少老人抵触。此外,老人常因感冒、腰痛等缺席,影响参与稳定性,项目需临时替换成员。
多方合力
推动认知症防控

  “认知症防控不能只靠医护人员。”王宗琴说,很多家属误将老人异常行为视为“故意找麻烦”,比如老人反复找手机,家属不耐烦地说“刚放桌上”,却不知这是认知衰退表现。她建议家属先学会理解,再用视觉提示帮老人记忆,如把钥匙放固定挂钩、在门上贴房间标识。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卢钰表示,项目初衷是形成适合社区推广的认知干预与照护者辅导技术,构建“医院-社工-家庭”三位一体支持网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照护者压力。目前项目覆盖养老院,未来希望向社区延伸:“社区很多老人的认知问题未被发现,早期干预能延缓衰退,甚至可能延缓20年。”她建议社区定期开展免费筛查,组织画画、打算盘、写毛笔字等“动手又动脑”的训练活动。
  卢钰还强调政府支持的重要性:“当前认知症治疗药物效果有限,非药物干预更重要,希望有更多资金补贴认知训练项目,降低老人参与成本;同时加强社区工作人员、护工培训,让他们成为老人身边的‘认知健康守护者’。”
     (据《中国青年报》)
  “您把手指交叉握在一起,然后分开,一直重复……”武汉市江岸区综合养老服务示范中心的活动室里,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医学科一病区主任王宗琴正握着张奶奶的手,指导她做手势舞。这不是普通活动课,而是专为认知衰退老人设计的认知干预训练。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类型,也是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公共卫生挑战。
志愿者常社会(左)在指导老人练手势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