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静默之声,叩响清欢之门
——读张炎琴《静待花开守清欢》有感
天水晚报
作者:包元安
新闻 时间:2025年10月20日 来源:天水晚报


夜读手记
收到杭州作家张炎琴的散文集《静待花开守清欢》,我泡了杯茶,坐在书桌前安静地读了起来。
指尖翻动书页的瞬间,仿佛有一缕来自栀子花院的清风拂面,带来了久违的宁静与惊喜。作者以其从容的笔触与真挚的情感,为疲惫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可以安然栖息的净土。
张炎琴的写作,是一场对生活微观世界的深情勘探。正如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所言,她的“写作半径”或许是短暂的,几乎全部源于个人经历的周遭人事。然而,正是这种对有限生活半径的无限深耕,赋予了其文字撼动人心的力量。她没有去追逐远方的奇观,而是将笔尖探入“深恩难忘”的亲情血脉,“人间牵绊”的邻里温情,“自得其乐”的精神栖居,“万物有灵”的自然对话,“四方食事”的人间烟火,以及“千载诗情”的文化传承。在她的笔下,父亲的爱如清水般浸润心田;邻里的关怀在寻常问候中闪烁微光;一草一木的枯荣被赋予生命的哲思。她以“阅读”为土壤,以“观察”为养分,证明了最深远的意境,往往孕育于最平凡的日常切口。
“静待花开”,不仅是书名,更是一种面对生命与生活的从容姿态。在效率至上的浮躁社会,它近乎一种温柔的抵抗。张炎琴的文字,便是在践行这种“守”的哲学——守护内心的宁静,守护感知的敏锐,守护情感的醇厚。她写《满院栀子香》,三三两两的花朵,随风飘散的淡香,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让人仿佛置身其境,嗅到那沁人心脾的幽芳。这栀子花,恰如她笔下的每一个文字,不争不抢,只是静静地绽放,以其本真的姿态,唤醒我们早已麻木的感官。鲁迅文学奖得主陆春祥评价其“在喧嚣中掘出清欢”,这“掘”字,道尽了作者于凡俗中提炼诗意、于嘈杂中坚守内心的功夫。这种清欢,并非远离尘世的孤高,而是深入生活肌理后,与万物达成的一种深刻而宁静的和解。
尤为动人的,是贯穿全书的“烟火气”与“书卷气”的水乳交融。身为一名通过自身奋斗从农村走入都市的教师,张炎琴的人生轨迹本身就充满了时代的张力。这使得她的文字既有泥土的质朴芬芳,又兼具都市的理性观照。她写柴米油盐,能品出人生的真味;她谈读书创作,则落脚于心灵的安顿。在《读书让心灵诗意的栖息》等篇目中,她清晰地昭示:精神的富足,是抵御世间纷扰最坚实的壁垒。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提炼,使得她的散文既接地气,又有格调,让读者在感同身受的共鸣中,获得精神的攀升。
华灯初上,我掩卷沉思,《静待花开守清欢》给予我们的,远不止92篇优美的文本,更是一种可资借鉴的生活态度。它提醒我们,在奔忙的间隙,不妨稍做停留,去感受父母的叮咛,去欣赏路边的花开,去品味一餐一饭的温情,去享受独处阅读的宁静。所谓“清欢”,并非遥不可及的奢望,它就在我们用心生活的每一个当下。张炎琴用她的笔,为我们示范了如何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为自己的心灵“掘”出一方清泉,如何以“静待花开”的耐心与智慧,守护生命中最本真的欢愉。
此刻,书中那淡淡的栀子花香,仿佛已穿越纸页,在我的心间悄然弥漫,余韵悠长。愿我们都能在各自的人生旅程中,找到那份“静待花开”的从容,守住属于自己的一方“清欢”。
(《静待花开守清欢》张炎琴著,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